在古代妇女的历史地位如何?有着一段复杂的变迁史
大家好,说起古代妇女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中国妇女的标准形象在历史中有一段复杂的变迁史,如果翻找先秦时期的史书来看,里面对妇女的记载堪称寥若晨星。到了秦汉之际,不管是《》还是《汉书》也都没有关于妇女的篇章,直到西汉的文学家的《列女传》的编纂,才算有了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全书分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变通等篇,用以规劝女子要知书达理,晓明大义,可以算是为妇女赢得历史地位而进行的一次前无古人的尝试。
《列女传》的思想十分超前,它并不一味地要求妇女要贞节,而是把母仪、贤明、仁智排在首位,可以说是现代女性的典范,但这在当时儒家正统男尊女卑的思想背景下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这与当时开放包容的大汉风气有关,建国不久,战国遗风尚存,当时也涌现了一些女子巾帼。汉初干预朝政的,虽然、独揽大权,可是她让战乱结束国家统一后的经济快速发展,“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西汉末年乱政,民不聊生,爆发大量农民起义,其中竟然有三起是女子为首的。
可是到了,的《女诫》开始规定妇女的“”,把女子置于男性附属的位置上,认为女子只需守节,无需才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也开始变成了后来的枷锁。作为的妹妹,班昭本来受到重用被命替其兄续完《汉书》,可以算是才女的最高成就之一了,没想到她却如此作贱女性,也成了一千多年来女性被严格束缚的始作俑者。
《》里沿用《列女传》,正式把女性史纳入正史的记载中,是史学的一大开创之举,后世也沿用不改。其记载的女性也多是才行高秀者,不在乎是不是嫁了好几个人、是不是操守了得。比如虽然多次改嫁,被后世谩骂“大义不道”,但以当时的开放风气,凭其“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就足以列传。
可是《列女传》到唐代就变了味,只保留体裁,被更名为“烈女传”。究其原因,唐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把成书的《礼记》奉为经书,特别强调。又有宋若华著《女伦语》,“清则身洁,贞则身荣”,对都有条条框框的规定。还有之《》、陈邈妻之《女孝经》,这些文书成了大部分女性的读物,荼毒甚广,对当时女性言行造成很大影响。《列女传》中记载的仁智女性也被唐代史家强烈抨击,认为蔡文姬这类才华出众但再嫁之辈不配入传。
是封建专制集权的顶峰,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多重压迫,“贞节礼义”成了一座压在所有女性头上的大山,《·列女传》中也记载了许多这种社会下自残自杀的烈女。比如夫死殉节、甚至为未婚夫殉节的,“,秀水人。持服三年,不踰阃,不茹荤,服阙,即绝饮食,父母强谕之,终不食,旬日而卒,年二十,舅姑迎柩合葬焉”,为一个陌生人守节自尽,在现在看来既费解又可笑。
还有因受辱和怕受辱保节而死的,甚至先自残后自杀。王妙凤,吴县人,被吴奎调戏,她直接拔刀剁了自己的胳膊,“妙凤愤,拔刀斫臂不殊,再斫乃绝”,还连砍两刀,狠绝程度令人悚然。之后父母要报官,她说“死则死耳,岂有讼姑之理邪?”第二月就自杀了。该传中记载了许多这样触目惊心的事例,这些妇女多数以极端的方式守节,不惜损害自身,牺牲自己只为保节,酿成了一桩桩人间惨剧。
造成明代妇女极端守节的,除了几千年来儒家传统道德的发展,还有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的推波助澜。明代时理学已经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统治者制定了政策鼓励妇女节烈,获得奖励最快的方法就是以死殉节,当时有许多妇女为了家族利益,义无反顾地守节明志。
,封建礼教的提倡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所以古代君王们为了巩固统治,对妇女们的教条约束越发极端。经过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的强化,“饿死事小,失节极大”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政策的推波助澜,极力宣扬妇女守节胜于生命,依附于男性生存的广大妇女就只能以杀身殉夫为荣。在封建纲常和社会伦理的压迫下,中国女性遭受着惨重的禁锢和摧残,造就了这样畸形的守节,不得不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哀。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