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论”这一观点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
你知道古代的读书论吗?今天奇闻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关于读书,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读书无用论”,一是“读书有用论”。读书无用论,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句“是书生”。电视剧《铁齿铜牙》主题曲中就有一句读书人自嘲的话,说的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今天我们主要说说“读书有用论”是怎么来的。
“读书有用论”这一观点应该从哪儿说起呢?我想应该从民众获得完全的受教育权开始说起。你想,要是老百没人接受教育,那么谈“读书有用论”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以前的西周社会,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学习,普通百姓无缘教育,教育对他们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所谓“学在官府”,说的正是就是这一状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和的解体,原有的固化的社会阶层被打散,贵族失序,有的甚至沦落到和普通百姓无异的境地。官学也随之崩溃,文化资源开始走下神坛,转而走向民间,私学获得了大发展,普通民众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的浪潮中来。我们常说的,就是在这一形式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地位卑下的劳苦大众通过学习以后,尝到了学习带来的巨大的利禄好处。“读书有用论”开始成为他们的共识。
孔子授徒
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出身普通家庭的士人,正是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春秋·尊师》记载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之大驵也,学于夏。高何、县子石,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这里直白地道出春秋战国时期,读书学习对士人改变自身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意义。
是“经学时代”,儒家经典不仅仅是学者研究学术的基本教材,而且还是学者通往官场的必由之路。那时候人人读经、学经,一个老师名下动辄就的弟子,一点都不是夸张。有一个大儒叫夏侯胜,他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古代的“士”大致类似于今天的读书人、知识分子。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一个读书人最怕的就是学问(主要是指汉代的经学)不深。倘若有一定的造诣,就可以高官任做,骏马得骑。要是不好好读书,还不如回家种地去。
你上课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老师说“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地”,考试没考好,家长也会叨叨“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地”?“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地”就追溯到汉代大儒的“学经不明,不如归耕”。这就是典型的“读书有用论”。
大概每个孩子听到这句话,大概还是会在心里嘀咕几句就算我不好好读书,也不一定非得去种地啊?是的,你说的对,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有用,而且用处不是一般的大。无论在汉代,还是在今天,读书都是有用的,尤其是对既没有财富积累、又没有政治权势可以依靠的普通读书人,读书学习的用处都是大大的。如《·桓荣传》载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桓荣是谁?是大儒!从他开始,一门就是著名的教育世家,父子兄弟相继为帝师。这一切都是拜“读书”所赐啊。当初遭受社会动乱,桓荣与同族人桓元卿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桓荣仍然读书不辍。桓元卿嘲笑他说“你只是白费力气,如今这年月,你学的经术什么时候才有用武之地啊?”说白了,你成天读书有啥用?你连肚填不饱。桓荣只是笑笑不说话,等到他后来做了太常,元卿才追悔莫及“我哪里想到读书竟能这么有用!”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