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图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形成的?
远古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萌芽,龙的起源悄然诞生。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已不再单纯依赖自然的馈赠。他们开始驯养野兽,种植谷物,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这些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激发了他们对自然力的无尽想象与崇敬。在这种背景下,龙作为一种对自然力的“理解”和崇拜现象,开始模糊地集结成形。
从炎黄二帝的时代算起,距今约5000年左右。考古发现的龙器物已经远超这个时间。如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就出土了距今达8000年的石块堆塑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在内蒙古、陕西、河南等地,也发现了同时代的陶制龙或龙纹。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始于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已基本成形。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演绎,龙的形象仍在不断地纳新加减、变衍和发展。关于龙的形成,有众多说法,如鳄、蛇、蜥蜴、马、猪、闪电、虹霓等。笔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运用的是具有原始思维的模糊思维,这种思维具有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
从审美角度看,龙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融合了鱼、鳄、蛇和云、电、虹等具体形象,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这个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崇拜是一种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图腾,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各国学者普遍认为,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图腾崇拜。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一种图腾。人们对龙的崇拜,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向往,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这种古老的信仰和文化传统,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