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为人非常仗义,为何不救自己的妹夫呢?
出身背景不详的王匡,似乎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因为他有资本进行仗义疏财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官宦世家或有钱人家才有可能培养出如此慷慨的人物。王匡的声名远播,使他被大将军看中并征召为属官。
恰逢大将军何进欲诛杀宦官之际,何进通过召集众多豪杰来扩充兵力,王匡便受命回到他的故乡衮州征兵。他成功地招募了五百名弓箭手,并将他们送往洛阳以备战事。大将军何进被他人抢先动手杀害的消息传来后,王匡选择了隐匿在老家观察局势。
尽管何进离世,但主张诛杀宦官的力量并未消散,他们重新集结进宫以消灭宦官。王匡也参与了这次行动。行动结束后,他再次返回故乡。不久之后,朝廷任命他为河内太守。
董卓乱政时期,王匡加入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联盟。在驻守河岸的渡口时,董卓军却绕道过河,使得王匡措手不及。他只好再次返回故乡,依靠自己的金钱和声望重新招募军队。
为了巩固在河内郡的统治地位,王匡在讨伐董卓期间采取了一种极端的统治方式:派人监视官民的言行,一旦发现有人犯罪就严加拷问,并要求嫌疑犯交纳财物才能免罪,否则还会牵连家族。这一行为引起了民众的怨声载道,直到收到胡母彪的信后,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停止了这种行为。
同年,董卓派朝廷重臣如胡母班等人来游说驻扎在河内的袁绍。袁绍拒绝了这一提议,并让王匡囚禁了这些朝廷重臣,准备在众军前处决他们。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他在狱中写信给王匡,责备他见死不救,并请求他照顾自己的儿子。尽管王匡对此深感痛心,但他仍然未能救出胡母班等人,他们最终惨遭斩首。
尽管王匡是奉命行事,但胡母班的亲属对他充满了怨恨,他们与其他势力联手对付王匡。与此曹操一直在衮州扩张势力,他对王匡的存在感到威胁。在这两方的联合攻击下,王匡最终走向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