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区现野生貉
一、貉的分布与数量变迁
截至2024年11月,野生貉已遍布上海超过300个居民社区及城市绿地,足迹遍布松江、闵行、青浦等区域。其中,在2023年的调查中,有40个小区已经发现了貉的身影,平均密度达到每公顷0.43只。而在2024年的第三次“貉口普查”中,更是发现有98个小区存在貉,占比高达79%。也有26个小区遗憾地报告貉已消失。
回溯至2019年前后,貉的数量在上海出现了激增。据2022年的首次普查估算,上海貉的总数已达到约5000只。近年来,通过有效的社区治理,貉的数量得到了控制。例如,松江御上海小区曾一度拥有较高的貉密度,但现在已降至正常水平。
二、城市中的貉:为何选择进驻
貉之所以会选择进入城市,首先是因为它们善于利用城市的资源。城市的绿化带、居民投喂的猫粮、湿垃圾等都为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城市的墙体沉降缝也为它们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场所。以松江御上海等小区为例,其高绿化覆盖率和假山景观成为了貉的理想栖息地。
城市中的貉之所以数量增长,还因为它们在城市中缺乏天敌。作为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人类在城市中并不捕杀貉,使得它们的繁殖无约束。
三、社区管理措施及其成效
面对貉的进驻,社区采取了科学治理的措施。首先是垃圾管理,严格管控湿垃圾,减少貉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栖息地改造,修补墙体沉降缝,限制貉的藏身空间;最后是监测与科普,使用红外相机监测貉的种群,同时建立社区科普馆,普及关于貉的知识,提倡“四不”原则: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3年的调查显示,社区貉密度较2022年下降了约60%。在2024年的普查中,貉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居民的投诉也减少了。
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建议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市中的貉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早期部分小区曾因为貉的数量过多而发生伤人、攻击宠物的事件。虽然目前这类事件已经减少,但仍需保持警惕。
针对未来的建议,首先是避免投喂流浪猫或湿垃圾暴露,以减少貉的食物依赖。其次是加强社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上海野生貉的“进城”现象,不仅反映了城市生态的向好趋势,也考验着社区的治理能力。通过科学管理和公众教育,人与貉的和谐共处已经初见成效。未来,我们仍需努力平衡生态保护与居民的生活需求,持续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