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家 他们为何不用对生活发愁
深入古代辞官生活的
随着奇闻网的小编,我们一同走进古代辞官的世界,揭开那些辞官生活的神秘面纱。古代官员辞官回乡后,真的如我们所想,生活窘迫,无以为继吗?答案并非如此。
在古代,官员的出身大都来自贵族、名门世家或地方豪强,这样的家族背景使得他们在任或辞任时,都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除非因犯罪被抄家或发配,否则他们无需担忧生活的温饱问题。
从宋代开始,当官的变成了勋贵和士大夫。勋贵的官位和爵位都是显赫的,无论是否当官,他们都不缺金钱。而士大夫分为两种,一种是家世不错的官二代或富二代,家族资产丰厚;另一种是寒门出身的士大夫,他们一旦科考高中,跻身士大夫阶层后,财源便滚滚而来。
宋朝的官员待遇优厚,即使辞官,养老资金也绰绰有余。而且,宋朝既不抑制土地兼并,还鼓励经商,这使得稍微有点头脑的官员都不会缺钱。明朝的官员虽然俸禄不如宋朝,但他们名下的土地可以免税,做官后还可以收受乡里乡亲的土地投献,轻松挣大钱。
清朝时,官员更是无需担心养老钱的问题。满族官员每年都有固定的收益,士绅则继承了土地特权。而且,从清朝时期开始,官员还能领取养廉银,甚至可以用钱抵罪。这样的激励制度使得许多官员有了贪污的动力。
电视剧里描述的辞官后的落魄情景,大多只是虚构的美好幻想,而非事实。古代的官员们,无论是五代以前的贵族式官员,还是宋朝及其之后的士大夫,只要进入这个阶层,就有了各种福利保障。他们辞官回乡,往往是为了躲避风波,或是换个地方继续过好日子。何况,许多人在辞官后还能挣来名望,名望带来的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古代的官员们,无论俸禄高低,都绝不会因缺钱而发愁。辞官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换一种方式继续享受他们的优越生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