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各部门因为银两问题互相推诿,为何皇帝不作为呢?

考古学 2025-05-29 18:30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在动荡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大举入侵,形势万分紧急。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兵科都给事中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战略计划:迅速建造三千艘战舰,发动六万兵力,从山东半岛出发,横渡渤海湾,直击清军大本营。这一建议,犹如一阵春风,吹动了皇帝的心弦,得到了他的极力赞同。

建造三千艘战舰的任务并非易事,犹如一块烫手的山芋,无人愿接。当皇帝的批示抵达工部时,部内立即展开了一场关于任务分配的讨论。最终,工部与兵部达成共识,各自承担一半的造船任务。皇帝再次表示赞同。

看似顺利的任务分配背后,隐藏着经费的难题。每艘战舰的造价高达2000两银子,总计需要600万两。工部在预算报告中提出,他们只能负责一半的经费,即300万两,但由于开封府的黄河决口尚未修复,经费紧张。皇帝无奈同意。

兵部同样面临经费问题。他们向皇帝报告,账上无钱可动,但凤阳等府欠他们的款项达到80多万两。他们建议追讨欠款以作军费。皇帝再次表示同意。

时间一天天过去,清军的铁蹄已经踏入山东,而造船进度却远未达到预期。工部深感压力,于是将任务交给了一位名叫朱正色的工程师。朱正色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前往淮安船厂接手任务。朱正色深知任务的艰巨性,他报告说平时造的都是内河粮船,无法适应海上作战。他建议从福建、两广地区收集原料和工人,就地建造战舰,完成后从海上直奔辽东敌营。虽然这个建议富有创意和实用性,但仍然面临着经费和时间的挑战。

皇帝的批示一次又一次地传递下去,但真正有效的行动却迟迟未能展开。经费紧张、清军出关、国内局势动荡……这些困难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大明王朝的行动。最终,这份充满“同意”字样的皮球被一次又一次地踢来踢去,直到彻底泄气。一年后,崇祯的大明王朝也在无尽的踢皮球游戏中走向了衰亡的边缘。这一历史悲剧令人深思,值得后人反思和汲取教训。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