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杜甫到底是如何死的和传言中的一样吗?
在公元770年,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湖南兵马使臧玠掀起了叛乱,无辜的潭州刺史兼湖南都团观察使崔瓘惨遭不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文人杜甫,因避战乱从蜀地漂泊至湖南,原本希望在潭州找到一片安宁之地。他的栖息之梦尚未实现,又遭遇了臧玠的动乱。他的二十三舅崔伟担任湖南录事参军并兼任郴州刺史,多次来信邀请他前往。于是,他携家带口乘船南下,却不料在衡州遭遇了湘江水涨,他的船只在耒阳县北的方田驿被阻挡了五天,面临着饥饿的困境。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耒阳的聂县令闻讯而来,派人携带书信问候,并送来牛肉和白酒以解困顿。杜甫感激涕零,以一首十四韵的长诗表达谢意,却因病重无法前行,只能无奈掉头返回衡州。水势稍退后,县令在江上寻找杜甫,却遍寻无果。误以为他已葬身江中,便在耒阳县北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以作纪念。
这座衣冠墓的建立引发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县令赠送的牛肉和白酒让杜甫吃得太饱,让他的五脏无法承受,导致他一夜之间离世。从唐中叶以后,这个传说广为流传,甚至被记录在新旧《唐书》的杜甫传中。这个传说并无事实依据。
传说的来源之一是郑处诲的《明皇杂录》和李观的《杜传拾遗》,但它们都与事实不符。据《明皇杂录》记载,杜甫被困耒阳,县令送酒肉救命。但实际上,杜甫并未到达耒阳,而是在方田驿被大水阻挡。当时的情况是一目了然:他被困的方田离耒阳陆路有四十里之遥,水路也需要一日才能到达。而且,县令虽送来酒肉却并未具体记载是用什么方式送达。而杜甫送诗给县令并未达成,只好返回衡州。他从未再次来到耒阳县,又怎么会有第二次因旅途疲惫而令长所厌的情况呢?实际上,杜甫是在潭州与岳阳之间的舟中离世,最终旅殡岳阳并归葬偃师。这一传说或许美丽动人,但终究不过是无稽之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