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夜班来说吗 为什么凌晨就得到午门集合了呢
在古老的年代,有没有古人也曾如同今人一样,为了国家事务而夜以继日地工作呢?针对这一问题,让我们一同历史的长河,深入了解古代官员的工作日常。
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呈现的早朝场景,让人好奇古代官员的日常工作是如何展开的。早朝这一仪式并非贯穿所有朝代,实际上是从某一时期开始才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官员们只需前往负责衙门报到,无需每日进宫面见皇帝。
早朝,便是文武百官齐聚一堂,共同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刻。听起来与现代的晨会有些相似,但两者的性质和压力却大相径庭。古代官员们需在凌晨天不亮时便集结于宫中,等待皇帝的接见。以明朝为例,大臣们必须在凌晨三点抵达午门,按照官位顺序排列,等待宫门在早上五点开启。无论风雨交加或大雪纷飞,他们都得在宫外耐心等待,期间不能交谈。这样的等待往往长达两小时之久。
考虑到那时的交通状况,路途遥远且缺乏路灯,大臣们上朝时需挑灯前行,这本身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再加上整理仪容、穿戴规定的服饰,所消耗的时间更是难以估量。遇到恶劣天气时,他们还需起得更早,稍有耽误便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
古代的皇帝与大臣们,在上朝这件事上可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明朝的崇祯皇帝为例,尽管他被誉为亡国之君,但在对待国家政务上却极为勤奋。他常常批阅奏折至深夜,仅休息几个小时后,便需起身接受大臣们的朝拜。与此相反,明神宗曾有过长达23年不上早朝的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臣们可以松懈。即使皇帝不上朝,他们仍需在凌晨三点按时在宫门外等候,直到贴身宣布散朝方可离去。
对于现代上班族来说,这样的工作节奏无疑是极其辛苦的。古代的这些大臣们,每天都在为国家的运转而“加夜班”,而且还没有加班费。每一个晨昏交替的背后,都是他们为国家的辛勤付出和坚守。他们的辛勤与努力,同样值得我们钦佩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