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为何劝诸葛亮不要重要马谡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历史的洪流中,英雄辈出,天下终归一人之手,这是智谋的较量,也是人心的争夺。君王之智有限,因此收揽人才成为关键。各路英雄,深知此道,莫不善于招揽贤士。
刘备,这位传奇人物,虽个人才能不及曹操、孙权,但他却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众人。他深谙人心,城府深沉,善于用眼泪博得同情,也善于用诚意感动人才。他十次易主,假装仁义,成功收拢人心,为自己的儿子刘阿斗奠定了基业。
刘备更懂得赏识人才。许多将领曾在曹操与刘备之间犹豫,最终选择追随刘备,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一点,曹操望尘莫及。
有才之人,往往恃才傲物,不易被金钱打动。他们需要的是感动和理解。刘备便擅长此道。他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出诸葛亮。即使诸葛亮多次气他,他仍不温不火,最终成功收服这位神人。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虽年长于诸葛亮,但一生心血付之一炬,郁积于心。临死前,他仍不忘嘱咐诸葛亮扶持幼子,振兴蜀汉。他提醒诸葛亮注意马谡,认为此人虽能说会道,但难以胜任重任。
刘备独具慧眼,能洞察人才和将才。他的情商之高,诸葛亮之智商之深不可测。刘备虽知马谡饱读军书、精通军事,但更明白随机应变的重要性。马谡虽才学出众,却忽略了实战中的变化多端。在守街亭时,他的纸上谈兵导致失败,使蜀汉局势发生巨变。
如果马谡能听从刘备的劝告,与诸葛亮配合得当,或许能形成围住长安之势,拿下长安。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蜀汉因马谡的失误而失去良机,局势逆转。最坏的结果也是能延长蜀汉几十年不败的运势。这一切的变化,令人扼腕叹息。
刘备的一生充满了智谋与情感。他善于收揽人才、识别人才、运用人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值得我们深思。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在历史的洪流中,智谋与人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