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山水画派之鼻祖:荆浩以笔墨开山立派
在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精英云集,人才辈出,大约三百年左右的时间中,出现了一个璀璨的瑰宝——荆浩。他是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画家之一。他的存在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明星,为后世指引方向。
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他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沁水(今山西沁水),也有说法认为他出生在河南济源。荆浩专攻儒学,他的诗作深受人们喜爱。唐末时期天下大乱,他选择了放弃官职,归隐于太行山的洪谷,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作画中。他师从技艺高超的张璪,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精髓。
荆浩的《笔法记》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在这部作品中,他假托在神镇山遇到一位老翁,通过对话揭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绘景“六要”。这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更为深入,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据画名推测,这幅画描绘的是庐山的景色。画中峰峦叠嶂,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瀑布,汇成溪流,山间的院落幽居、长松板桥及行人骡队,都显得景物气势高远、深远、平远。笔法紧密皴法,结合笔勾实与墨染虚,使得山峰山石具有立体感、量感和质感。
除了《匡庐图》,荆浩的《雪景山水图》也是一幅传世佳作。这幅画以立幅构图,描绘重重山峦,山形屈曲,设色浓重。以秃笔细写,形如古隶,苍古之甚。整幅画面展现出山水的大体结构阳刚之美和墨渲染的阴柔之美。据说这幅画是从一座古墓中出土的。
荆浩的最大成就在于他奠定了此后千百年山水画的基础,主要是水墨山水画和北方画派的基础。他被后世尊为“照耀千古”“百代标程”的北宋三大家关仝、、李成的师傅,为中国的山水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画作和理论影响深远,代代相传,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照亮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