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年是多少岁,50岁之后被称为天命之年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老智慧。那么,何为天命之年?天命之年,就是指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的年纪。这并非意味着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说,到了这个年龄,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想的实现并非易事,不再过分追求结果。
当我们步入天命之年——五十岁,我们就被称为“知天命者”。这个阶段的人,已经明白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他们依然充满热情,但不再过分执着于结果。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努力过,结果如何,已不重要。那么除了天命之年,古代的年龄还有哪些称谓呢?让我们一同。
在古代,年龄有着丰富的称谓。襁褓之年指的是未满一岁的孩子,孩提之年则是二、三岁的孩童。始龀、髫年指的是女孩七岁,男孩八岁。总角之年则是用来泛指幼年。垂髻之年则特指儿童。黄口之年则是指十岁以下的孩童。
随着年纪的增长,称谓也越发丰富。幼学之年指的是十岁,金钗之年则是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则是指女子十三、四岁。志学之年则是十五岁,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论语》中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之年则是指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则是指女子十六岁。二八年华也是指十六岁的女子。舞象之年则是指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弱冠之年是指男子二十岁。桃李年华则是指女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是指三十岁,这是男子的重要阶段,意味着已经成熟稳重。不惑之年则是四十岁,这是中年男人的阶段。六十岁的人们则被称为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七十岁则是古稀之年。八十岁则是杖朝之年,意味着可以拄杖出入朝廷。而八十至九十岁的老人则被称为耄耋之年。一百岁的老人被称为期颐之年。
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称谓,这些称谓蕴含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无论是天命之年还是其他年龄阶段,都是我们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都是我们宝贵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