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必烈封为昭勇大将军的蒲寿庚,为何被朱元璋唾弃?
在宋朝的末期,除了从临安逃出的宋怀宗的两个小孩,似乎再未见其他皇族重新举起宋朝的大旗。《》中却记载了在绍定年间,泉州一带的皇族宗室子孙数量近三千。那么这些人都去了哪里呢?这一切,都和一个名叫蒲寿庚的人物紧密相连。
蒲寿庚的祖先来自越南色目,他在北宋末年抵达广州,凭借海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到了末年,蒲寿庚将家族迁移到泉州,利用泉州这个东方大港的优势,成为了海商中的巨富。他像明朝的郑芝龙一样,占据贸易港口,拥有私人武装保护海上贸易,因此宋朝封他为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兼泉州舶司。
在蒙元大军南下攻入南宋的行在临安的混乱中,蒲寿庚的选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南宋水师主力尚存,若加以利用,完全有可能抵挡元军。蒲寿庚却选择了投降元朝,甚至屠杀了留守泉州的3000宋朝皇室宗亲。这一行为导致宋朝军队无法立足,最终崖山一战失败,十万军民殉国。
为了表彰蒲寿庚的贡献,他被封为昭勇大将军,继续留守泉州进行海上贸易。在元朝存在不到一百年后,蒲氏族人见元朝风雨飘摇,又开始投机反元。但最终残余的元军还是镇压了蒲家的叛乱。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于蒲寿庚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深恶痛绝。他不仅下令挖出蒲寿庚的尸体进行鞭尸,还规定蒲氏后人不得入仕,并将泉州这一支划入贱籍以惩罚他们的“倾宋之罪”。为了逃避明朝的惩戒,蒲寿庚的后人纷纷改姓“杨、吴、卜”等姓氏。虽然墓碑上写着其他姓氏的名字,但只有在墓碑背面用小字暗写“蒲某某之墓”。即使是没有改姓的泉州蒲姓,也都不承认是蒲寿庚的后人。
这一切的荣辱兴衰,都围绕着蒲寿庚这个人物展开。他的选择不仅影响了宋朝和元朝的命运,更是对自己家族和后人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时,不禁感慨万千。一个小小的选择,背后却隐藏着如此巨大的历史波澜和人生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