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社会道德缺失事件
恶性刑事案件揭示社会危机
一、恶性刑事案件凸显底线受挑战
近期发生的两起恶性刑事案件,即山东的“4·14辱母案”和杭州的“6·22保姆纵火案”,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案件不仅揭示了暴力催债行业的失控和法律对私力救济的界定困境,更凸显了社会底线的受挑战。当于欢母子遭遇非法拘禁和极端侮辱,催债者突破人伦底线,最终引发持刀反抗致人死亡事件。而保姆莫焕晶因成瘾,长期盗窃雇主财物并蓄意纵火,导致雇主家母子四人丧生,更是让人痛心疾首。这些事件反映了社会道德底线的失守,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和社会道德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二、公共信任危机事件引发社会信任崩塌担忧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愈发快速,一些公共信任危机事件频频引发舆论风暴。如泸州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和“失踪女儿四肢残疾乞讨”谣言事件等,这些事件显示了社会信任体系的脆弱性和谣言传播对公共道德认知的破坏性影响。当赵某坠亡后,境外势力与网络推手借机散布谣言,编造虚假视频煽动对立情绪,导致全国性舆论风暴。而媒体未经核实传播的消息,更是引发公众对社会的恐慌和质疑。这些事件不仅加剧了社会信任崩塌,更是对社会道德的一次严峻考验。
三、制度性道德困境呼唤法制与德育的双重完善
在一些恶性事件和公共信任危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制度性道德困境。如司法与舆论的冲突、校园暴力治理失效等问题,暴露了现行制度在某些方面的滞后和缺陷。正当防卫制度适用僵化与公众朴素正义观的撕裂,促使最高法在2018年发布指导案例完善防卫认定标准。校园安全管理漏洞和德育机制的形同虚设,使得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对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些制度性道德困境呼唤法制与德育的双重完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道德进步。
这些恶性刑事案件、公共信任危机事件和制度性道德困境,都反映了当前社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德育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道德引导,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道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