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也是现在的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古代
婆罗门教,源自古老的印度宗教,是现今印度国教的原始形态。它以《吠陀经》为宝典,信奉三大主神,拥有庞大的信徒群体,数量达到十亿之巨。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时代,那个时期的社会等级森严,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的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作为最高的阶层,主要由教士和学者组成;刹帝利则是贵族和战士;吠舍从事农业和商贸;而首陀罗则是农奴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在印度教的历史进程中一直被保留下来。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繁荣时期。随着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婆罗门教开始逐渐衰弱。但在公元8、9世纪,经过商羯罗的改革,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婆罗门教逐渐演变成为印度教。
婆罗门教并没有明确的创始人,它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融合而成的宗教思想体系。与其他世界性宗教不同,它代表了不同地域和种族的文化内涵,并在印度次大陆经历了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
印度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世纪至前15世纪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当时的居民已经使用青铜器皿,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包括对地母神、动植物、性器官和祖灵的崇拜。一些出土的画品中,甚至描绘了修行者的跌坐和冥想形象,这些宗教信仰和实践与后世的湿婆崇拜和瑜伽修习有着一定的联系。
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并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进行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原是游牧部落,在进入印度后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形成了吠陀教,开始崇拜多神,实行繁琐的祭祀。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和发展与印度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紧密相连。它的教义和思想体系代表了印度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人类对神祇、人生、宇宙的不断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