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两银子卖文章从此名臭青史
文人卖文,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报刊杂志这类“买方”市场有限,而文人雅士太多,投稿不问价地“卖”文章,已经成为惯例。民国时代,有些文人靠卖文章就能舒舒服服地过上一辈子,但大多数文人“销路”不好,靠“笔耕”未必能安享丰年。
晚清以前的文人,其实是不卖文章的。即是想卖,也放不下摆地摊卖文章的架子。但虽然没有报刊之类的现代媒体,但民间“买文章”的市场同样存在。家里死了人,要刻墓碑,平头只须写几个某某先考先妣大人之墓,官宦富家要摆显身份,就得弄个碑文。于是不能不找有些文名的士绅起稿,照例得给钱。这些文人如果愿意下笔,还是给买文者面子;买文者付了钱也不敢说是“按字付酬”,公平交易,美其名曰“润笔”“啊呀,这毛笔写了那么多字,毛是要脱落的,我就付点脱毛费,请君笑纳。”这大概就是“润笔”费的意思。几根毛才值多少钱,需要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吗?那也是给作文者的面子“你可不是卖文章的。”买卖做成了,还不讲做买卖,你看中国人的酸劲!读古代文集的一些墓志铭,如非亲朋故友,大抵都是有“润笔”的。买家照例得先写个死者的“行状”,差劲的文写工将这“行状”约略成文,然后加些呜呼哀哉尚享之类的词,签上自己的大名,就算了事。如何写好亡者的传记,讲授技艺,其实在讲生意经。
活人要买文章的,打官司的诉状是最大的需要,还有家书、契约之类的格式文书,科场上当“枪手”,都得事先讲好价钱。如果沦落到这个地步,卖文章的事实一旦成立,也就失去了作为文人的“士绅”资格。所以,真到今天,大多数文人还是投稿不问价的。
其实卖不卖文章,与文人的身份没多大关系,关键是你卖什么文章。买文章也是这样。文章好坏不在于出价多少,而在于用心何在。
奇闻趣事
- 慈禧陵墓周围为何会寸草不生 背后原因让人不敢
- 盘点三国六大美女除了大小乔你还知道谁
- 苏轼偏爱的词牌写下的两首词都是经典作
- 书话—浅说书法(一)
- 老爷子看中一处选为墓地道长说后代必有皇帝结
- 司马懿的乌龟哲学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盘点弗兰克·阿巴内
- 他是古之恶来曹操帐下第一猛将曾以肉身为曹操
- 日军杭州湾登陆 发动湖东会战 切断沪杭铁路 置
- 一万户人家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万户侯 万户侯
- 号称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他为什么不篡位
- 晏几道佳作赏析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 吴文英的佳作赏析 满江红翠幕深庭
- 古代上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 猪八戒为何能够当上天蓬元帅猪八戒有着什么神
- 关羽非常高傲为什么却不敢小看魏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