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古代驻守的兵力到底有多少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矗立于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山谷中心,两侧的城墙横贯沙漠戈壁。作为明长城的最西端关口,也是现存长城上最大的关隘,它始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
在那时,明朝东部的吐鲁番逐渐崭露头角,时常引兵侵犯。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宋国公冯胜选址在此建关。关于这段历史,《甘肃通志》有着详细的记载:“嘉峪关,位于州西七十里的嘉峪山西麓。在明初,冯胜攻下河西后,以嘉峪关为重要的防线。西域的进贡之路必经此处……”
嘉峪关不仅是一道坚固的关隘,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它所代表的防御体系是古代关防体系的典范之作。关城由三部分组成:内城、外城和城壕,它们与长城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沿途的军事设施如五里一燧、十里一墩等,展示了严密的防守布局。至时期,已有60里长城和边墙,以及约70座墩台。附近还有诸如卯来泉堡、野麻湾堡、新城堡等军事营堡,互为犄角之势。
即便如此严密的防御体系也曾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满速儿汗入侵肃州,嘉峪关游击将军芮宁英勇牺牲。这也提醒我们,即便是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也有可能面临挑战。那么嘉峪关城里到底有多少守军呢?根据清朝年间的记载,关城内有官兵430人,马匹158匹。加上附近其他军事营堡的兵力,相当于现在一个营的兵力。如今虽然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关城附近仍有驻军,但不再是古代的马战兵和步战兵,而是现代化的坦克兵。
每当我们走近嘉峪关,都会被它的雄伟气势所震撼。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浓浓的战争氛围,也可以感受到那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嘉峪关不仅仅是一道关隘,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