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上班迟到了要受到哪些处罚措施呢?
现代社会,车水马龙的街头,人们匆忙赶往公交、地铁站,手中捧着鸡蛋饼、茶叶蛋,害怕迟到被扣工资,影响自己的职业前景。但你是否知道,上班打卡制度并非现代产物,古代官员们同样需要签到上班!
我们常说的“上班点个卯”,其实源于古代官员上朝的时间。那时,官员们需要在早晨五至七点之间到朝廷报到,这便是他们的“上班时间”。许多官员非常勤奋,严格遵守这一制度。对于住在宫附近的皇帝来说,可能还好些,但对于那些家离得远的官员,他们甚至需要半夜起床,顶着繁星赶往朝廷。
曾有一名住在离宫较远的官员,因为害怕迟到,在冬天的早晨一路小跑。当时雨雪路滑,他慌乱中失去了方向,不慎跌入御河,最终丧命。
在古代,官员们遵循“清、慎、勤”的原则,“勤”的基本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迟到、早退或缺勤被视为懒散的行为,各朝对此的惩治非常严苛。比如唐朝,文武官员朝参时无故不到者,会被夺去俸禄。到明朝,缺勤一天的官员会被处以笞打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则会被杖打100大板。
清朝时,一位名叫钱在上的翰林因连日缺勤而被革职留任。但皇帝也有“慵懒”的时候,有一位皇帝甚至23年没有上朝,那官员们估计也顺势在家“慵懒”了。
古代上班的早晨是非常漫长的。国家大事多,晨会时间自然长,通常要到上午九点才结束。官员们站在朝堂上讨论国家大事,不吃早餐是撑不住的。因此散朝后,皇帝会在宫门外赐给官员们“早点”,然后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不过古代上班虽然早下班也相对较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这样算下来也接近现代的8小时工作制了。想象一下那些古代官员在晨星下赶往朝堂的身影,感受那份坚韧与执着,我们现代人在职场上的努力与他们也并无太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