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活着却被人网络祭奠4.3万次

历史文化 2025-04-25 08:24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祭祀平台以其特有的方式成为人们缅怀逝去亲人的途径。一则关于厦门女子小璐(化名)的新闻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从2016年起,某网络祭祀平台未经许可擅自设立了关于小璐的纪念馆。令人震惊的是,这个纪念馆的访问量高达4.3万次。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纪念馆中不仅捏造了小璐的死亡信息,还盗用了其个人社交平台的生活照作为遗像,虚构了一段溺亡的悲惨经历。

这一事件背后暴露出网络祭祀平台的重大责任与漏洞。涉事平台对于用户注册并未实施实名制,这无疑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缺乏有效的用户身份验证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平台无法追溯和查明肇事者。平台对于纪念馆的信息审核也严重缺失。无论是被祭奠者的死亡证明,还是设立者与被祭奠者的关系证明,都没有得到严格的审核。这样的管理疏忽使得虚假信息得以在平台上肆意传播,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值得庆幸的是,法院对此事作出了公正的判决。法院认定平台因未履行审核义务,侵害了小璐的权益,需承担侵权责任。判决的依据在于,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平台,应该对用户上传的信息进行形式审查,以防止虚假信息对他人的权益造成侵害。

而在近期,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2023年,浙江一网友也遭遇到了照片被恶意上传至祭祀平台的情况。这次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网络祭祀平台审核机制漏洞的关注。许多平台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审核,增设死亡证明上传的要求。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网络祭祀平台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对于上传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法律应该更加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加强对于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公民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要保持高度警惕。

网络祭祀平台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应该更加注重用户的权益保护。我们也需要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强化监管,保护公民的人格权益不受侵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