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鬼城_常州 鬼城
常州新城区的楼市变迁:从“鬼城”到复苏之路
一、现象背景
在2010年前后,常州新城区迎来了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热潮。武进新区等地出现了令人震惊的现象:30层高的住宅仅有一户亮灯,房屋空置率超过了60%。武宜路沿线,曾汇集超过500万平方米的房源,销售压力异常巨大。这一时期的常州,因高库存和低入住率被部分媒体冠以“继鄂尔多斯后的又一鬼城”的称号。地方相关部门对此说法持否定态度。
二、成因
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过度开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武进新区的打造斥资80亿,房企密集开发百万平米级的大盘,远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人口增长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常州的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外来劳动力的流入也未达到预期。产业的单一性也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早期,常州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缺乏多元化产业的支撑。
三、转型与现状
常州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经济上,通过发展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五新产业”,2024年金坛区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2129亿元,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也为常州的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楼市方面,随着人口流入和产业升级,存量房源得到了快速消化。部分区域房价已经突破万元/㎡。市场分化依然存在。西太湖等板块的高端公寓受到投资客的青睐,但普通住宅的价格仍然低于2021年的水平。
四、争议与启示
关于是否“鬼城”的争议持续不断。房管部门强调当前市场供需两旺,否认“鬼城”标签。这一事件也引发了行业的深刻反思。过度开发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不容忽视,城镇化进程需要与产业配套相平衡。尽管当前常州已从“鬼城”标签中逐步走出,但部分新区仍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
这一变迁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分析,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也需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吸引更多人口流入,实现经济和人口的双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