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年寒窗一朝跃龙门 古代穷书生赶考的盘缠是怎么来的
今天奇闻网小编带来了一则古代书生赶考的趣闻,相信会为大家带来深刻的启发。
在古时,学子们的苦读,无不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鱼跃龙门,实现人生的逆袭。进京赶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参加考试,学子们不仅要面对路途中的种种危险,还要筹备巨额的盘缠费用。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来说,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幸运的是,朝廷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为他们提供了丰厚的待遇。明朝时期,每三年举办一次会试,南方的学子们在乡试结束后,便急匆匆地踏上赴京的旅程。北方的学子则因为路途较近,通常在年后才出发。
对于那些路途遥远的学子,朝廷给予了路费补贴。比如山东、山西、河南的考生,会得到五两银子的补助;而远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的考生,更是能得到十两银子的资助。更令人惊喜的是,针对广东、海南的考生,朝廷后来将补贴提升至三十两。这对于古时的考生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除了路费补贴,考生们还可以凭借当地布政使发放的火牌,在沿途驿站领取马车。这些马车上插着“礼部会试”的黄旗,沿途的关卡守卫和盗匪看到都会恭敬礼让,不敢有所阻挠。这样的待遇,着实让人羡慕。
当考生们抵达京城后,还要面对住宿和饮食的问题。明朝时期,京城的官员和商贾们会集资购置房产,建立会馆,为学子们提供休息和用餐的场所。这不仅解决了学子们的住宿问题,还为他们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这样的善举,既能为行善者赢得好名声,也能为京城官员和商贾们拉拢到有真才实学的学子。
进京赶考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春天的到来。在古时的艰难环境下,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朝廷的资助,实现了人生的逆袭。这也给我们现代人以启示:只要有真才实学,再加上努力和机遇,我们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