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吴质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奇闻网的小编带来了一则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吴质,一位在三国时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吧!
公元230年夏,吴质离世,被赐谥号为"丑侯"。他的儿子吴应觉得父亲受此谥号冤枉,为此多次上书申辩。直到二十四年后,才终于改谥为"威侯"。
回溯到公元204年,吴质的人生迎来了重要转折点。那时,他应召而至,开始了他辉煌的一生。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很快便受到了曹操父子的赏识。他与曹丕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共同谋划天下大事。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丕常常与吴质密谋。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前往送行。曹植当场赋诗赞美曹操的功德,而曹丕则不知所措。这时,吴质耳语道:"与魏王辞别时,你只管动情哭泣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要说。"曹丕照做,结果大获人心,许多人开始转而支持曹丕,曹植逐渐失去了人心。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吴质一路高升,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更是被封为侯爵,负责节度幽、并诸州军事。
曹丕去世后,吴质被征调入朝,担任侍中,成为辅弼大臣。他力荐有才华的人,认为司空是个平庸之人,不能委以重任。曹叡采纳了他的意见。
吴质在得到权势后逐渐变得骄傲自大。他倚仗曹操父子的权势,作威作福,横行乡里,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他的行为很符合"怙威肆行曰丑"的谥法释义。
吴质与司马懿、陈群、朱铄并称为"太子四友",为曹丕夺嗣成功立下汗马功劳。他又喜好文学,但与"建安七子"的文学才力尚有差距。
如果吴质没有如此骄傲自大,努力提升文学才干,或许他会得到一个美好的谥号,而不是"丑"这个恶谥。
吴质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权力和地位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只有保持谦逊和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希望这个故事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