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废掉朱棣的黄子澄和齐泰,最后下场有多惨?
在明朝永乐年间,建文帝朱允炆消逝之后,继任者燕王朱棣作为第二位执掌大权的皇帝,果断地实施了削藩政策。这一行动主要由建文帝的亲信黄子澄主导,同时得到了许多朝臣的支持。燕王的起兵引发了激烈的冲突,他宣称齐泰与黄子澄作为建文政权的重臣,其所推行的一切政策并非皇命,而是出于他们的个人野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军兵临南京城下。金川门缓缓打开,齐泰和黄子澄虽不在城内,但他们依然怀揣希望,企图召集军队反抗。黄子澄曾尝试航海寻求外援,然而失败了。后来他又前往嘉兴策划起义,但被人告发而被捕。齐泰也在逃亡过程中被捉回。朱棣亲自审问他们时,两位大臣“抗辨不屈”,朱棣震怒之下将他们处以凌迟之刑。
不仅如此,朱棣还发布了族诛的诏令。这意味着他们的亲属也难逃一死。尽管中国古代的刑法对女性往往有所宽待,但这次朱棣并未杀死齐泰和黄子澄的女性家属。他将他们的命运与象奴相连结起来,这是对他们身世的极大侮辱。这些女子被迫与身份低微、出身贫贱的象奴结合。他们还被送入教坊司等机构为奴。这些机构原本负责宫廷音乐和歌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演变为官办妓院。尤其是齐泰和黄子澄的家属被投入教坊司后所遭受的待遇更是令人震惊。据记载,这些女子每天被二十多名男子凌辱,她们中的年轻女子甚至怀有身孕。更令人心痛的是,其中还有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女孩也难逃悲惨的命运。朱棣得知后竟然视其为“摇钱树”。鲁迅曾评价朱棣的行为“凶残猥亵”。直到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这些建文诸臣的家属才得以从教坊司等机构中解脱出来,开始他们正常的生活。这段历史揭示了明朝初期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性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