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外交官的李鸿章为何不愿出使沙俄呢?
在1896年5月18日那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沙俄的新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加冕仪式,盛邀各国参与。此时的沙俄,似乎早已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强国。
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就在不久前,俄、法、德三国干涉了日本退出辽东半岛的事件,沙俄借此机会自称是清的“恩人”和“朋友”。这次沙皇的加冕典礼,更成了沙俄向清索取干涉还辽报酬的绝佳机会。仿佛在这个宏大的舞台上,沙俄想要展现的不仅仅是新沙皇的威严,更是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而远在东方的大清国,也准备派人参加这场盛大的典礼。派谁去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最初,清打算派王之春前往,然而沙俄方面却认为他的级别不足以代表大清国与各国的代表相抗衡,要求清改派级别更高的人。
在接到这样的回复后,清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下达了命令:“年四月为俄君加冕之期,着派前往致贺。”此时的李鸿章,已经七十四岁高龄,身体欠佳。面对几万里的莫斯科之路,他内心充满了恐惧。他在给光绪皇帝的折子中明确表示:“我不去。”其中理由有三:一是自己年老体弱,难以承受长途跋涉;二是有其他官员能够胜任此任务;三是自己形象不佳,有损天朝颜面。
光绪皇帝坚决要求他去。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得于1896年4月30日启程,以“钦差头等出使大臣”的身份出使俄国,代表大清国参加了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在俄国期间,李鸿章与沙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个重要的条约——《中俄密约》。这个条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签订的强盗条约,使中国东北区域在实质上成为了俄国的势力范围,为其后续侵略行为提供了方便。这一事件无疑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