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晚清海外华工遭受非人般虐待
历史的残酷与无声——美国对华人的排斥风潮
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美国刮起了一阵排华风暴。其中的两起事件令人触目惊心:1871年,数百名白人暴民在洛杉矶制造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华人大屠杀,仅数月后,同一地区的华人住宅被无情地纵火焚烧;紧接着,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闹市区,又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围堵华人住宅的风潮,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段悲惨篇章,更是弱国外交的残酷写照。当时的中国,面对这样的困境,显得力不从心。在反华情绪不断高涨的背后,一段不为人知的斗争正在悄然展开。加州参议员米勒向参议院提出了中止华工赴美的提案。这一提案在参议院经历了长达八天的辩论,最终获得通过。当这项排华法案在参议院和众议院相继获得通过时,切斯特·阿瑟总统最终签署了这一令人玷辱的法案。这一消息传到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当时的中国重臣李鸿章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郑藻如到美国提出强烈抗议。郑藻如认为这一法案违反了《安吉尔条约》,他坚决反对法案的排华有效期定为二十年。他认为,“熟练劳工”一词定义模糊,可能会危及许多合法入美的华商;法案中的针对华人的特殊登记和身份证明手续也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尽管中方进行了强烈的抗议和折冲,最终仍未能改变法案的主要条款。亚瑟总统在多方压力下选择了妥协,签署了这份排华法案。虽然法案的有效期被缩短为十年,但这仍然给华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郑藻如在面对现实时无奈地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强硬抗议,但一切已成定局。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困境,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人群的偏见和排斥。历史是残酷的,但它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压迫中寻找出路。这段历史是华人乃至所有中国人不能忘记的悲惨记忆,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不应被遗忘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