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给儿子封王
深入了解秦始皇不封子弟为王的历史背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一决策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众所周知,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在他决定不将子弟封王的问题上,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根源,既源于制度之争,也源于对未来帝国的深深忧虑。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从每国各取一字,组成新的词汇,自号皇帝。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他面临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是否将子弟封王。丞相王绾等重臣建议,在刚吞并的燕、齐、荆等偏远之地封始皇子弟为王。他们认为,这是收服民心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旦百姓造反,这些封王的子弟可以迅速平乱。
这个提议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有一个特别会辩论的臣子,名叫李斯,他以周文王、周武王的分封制为例,详细阐述了其弊端。他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王之间的亲属关系日渐疏远,就像仇人一样相互侵伐,周天子也无法禁止。他认为秦始皇应该借鉴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他的建议是,将全国划分为郡县,始皇帝的子弟和各功臣可以通过赋税生活得很好。
秦始皇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他选择了听从李斯的建议。李斯的观点从长远来看确实有其道理,但他没有考虑到的是,偏远地区的百姓还未真正臣服于秦国。这也为日后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埋下了伏笔。
假如秦始皇选择了听从王绾等人的意见,他的子弟被封为王,那么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封地,必定会积极绞杀反叛者。这也意味着陈胜、吴广等人在尚未成气候时就被消灭。这一点在汉高祖末年的英布谋反事件中得到了验证。
秦始皇不封子弟为王是一个复杂的决策,它背后隐藏着制度之争、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偏远地区百姓的误判。这个决策不仅影响了秦始皇一朝的历史走向,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