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4号台风灿都
超强台风:从生成到影响,一路风云变幻
一、生成与强度变化
2021年9月7日,一场超强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悄然生成。令人瞩目的是,它在短短的21小时内迅速增强,巅峰风速高达68米/秒(17级以上),并维持超强台风级别超过104小时。无疑,它成为了当年的“风王”之一。9月12日,其强度减弱为强台风,风速降至48米/秒(15级),之后逐渐降级。
二、路径与登陆情况
这场台风的路径也是颇具戏剧性。生成后,它最初向西北方向移动,9月12日擦过台湾东北部沿海,进入东海南部。起初,人们预计它将于13日下午穿过浙江舟山群岛,并可能登陆上海浦东至江苏启东一带沿海,届时仍将保持台风级或强台风级的威力。13日中午,它突然转向北偏西,在杭州湾至长江口一带回旋,最终未直接登陆浙江或上海。这样的路径变化,无疑增加了预报的难度,也增加了防御的复杂性。
三、影响与防御措施
这场台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6级(52米/秒),七级风圈半径达到220-300公里,十级风圈最广的甚至达到130公里。浙江沿海、上海、江苏南部等地出现了14级以上的强风。为了应对这一极端天气,各地采取了多项防御措施。如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限速60公里/小时,海天一洲景区关闭。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提醒公众防范强降雨及风暴潮。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灾害风险仍然存在。台湾北部、浙江东北部、上海等地累计雨量超过300毫米,局部地区伴随风暴潮。由于路径的复杂性和回旋滞留的特点,防御难度增加,部分地区出现了洪涝及次生灾害。
四、特殊性总结
这场台风的特殊性还在于预报的挑战。受副热带高压及双台风(“康森”与“灿都”)相互作用的影响,其路径多次调整,预报的不确定性较高。这场极端天气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性。正如《民法典》所强调的“修复优先”原则,在灾害后续的治理中,我们也应当以此为鉴,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