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之后 明朝皇帝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上早朝
对早朝的未知读者,让我来为您揭示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明朝,为何多数皇帝不愿上早朝。
明朝的早晨,有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氛围。那时,皇帝们定下了每天上早朝的规矩。他们出身农民,逆袭成为皇帝后,担忧被欺瞒,于是希望通过大规模的早朝体察民情,避免被蒙蔽。这一传统被后续的几个皇帝尊为祖制,文官们的监督也让皇帝们不敢懈怠,于是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早早登上朝堂。
据《大明会典》记载,大臣们为了在早朝时向皇帝汇报工作,必须在午夜时分就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在凌晨三点,他们就要在午门外等待。当午门的鼓声响起,大臣们就要整理队伍,准备进入朝堂。到了凌晨五点,随着钟声的响起,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经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这个看似庄严的仪式,对皇帝和大臣们来说却是一种考验。任何咳嗽、吐痰或步伐不稳都会被记录下来,听候处理。而皇帝则会在太和门或太和殿接见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报告政务。
明朝的皇帝们后来越来越不喜欢上早朝了。英宗即位时年仅八岁,对于处理政事只能依靠大臣们,早朝逐渐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后来的皇帝们觉得每天上早朝太累,于是开始通过批阅奏章来处理事务,早朝变得只是偶尔举行。更有甚者,如嘉靖皇帝,二十多年未曾上过早朝。
在明代最勤奋的皇帝当属崇祯皇帝。据史料记载,他雄心壮志,立志成为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折至凌晨一二点已成为常态,而每日的早朝更是必定出席,甚至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勤政。
早朝,这一明朝的仪式,见证了皇帝的勤政与懈怠,也反映了皇权的兴衰与更替。崇祯皇帝的勤奋与决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明朝皇帝的奋斗与坚守。而早朝的兴衰,也成为了明朝历史的一部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