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的体型矮小,为什么蒙古骑兵却能战胜欧洲骑兵?
与高大的欧洲马相比,蒙古马似乎显得有些矮小,皮厚毛粗,在短距离冲刺时常常被拉在身后。这并不影响蒙古骑兵对蒙古马的深深敬仰和依赖。他们眼中的蒙古马,并非仅是一种坐骑,而是与他们一同征战四方的伙伴。经过蒙古骑兵的调驯,这些马儿在战场上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镇定,无疑是一种优秀的军马。
蒙古战马之所以如此优秀的原因,其出色的耐力、不畏严寒的勇气和饲养成本较低是主要因素。据说,在广袤的草原上,骑乘蒙古马日行近100公里并连续行走十天并不是难事。虽然这样的说法尚未得到确切数据的支持,但自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蒙古马耐力赛足以证明蒙古马的优势。在那场比赛中,一匹冠军马仅仅用了三个小时就跑完了100公里的赛程,其速度和耐力令人惊叹。
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只有蒙古草原的部落如匈奴等能够西迁,而欧洲人东迁的情况却极为罕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欧洲的马匹无法适应长途迁徙的需求。高大的欧洲马往往因为体力透支而累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蒙古马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力和适应能力。它们可以忍受零下40度的严寒,对草料的需求也相对较低,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生存。这使得蒙古马非常适合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母马的马奶可以供人充饥,这大大降低了蒙古骑兵在粮草补给方面的负担。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放心地展开大范围、不停歇的机动。例如,在1223年5月的一次战斗中,西征的蒙古大军故意示弱并连续撤退九天至有利的喀尔喀河畔。欧洲军队已人困马乏,队形散乱。蒙古骑兵仍保持着强大的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他们转身突击并一举击溃敌军。这一战斗实例成为蒙古军马耐力出众的有力证明。在蒙古骑兵与蒙古马的共同合作下,他们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毅力,令敌人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