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高职业:顾命大臣的下场一般如何?
古代的“三高”职业——顾命大臣:权力与命运的博弈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国便步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帝制时代。在这个时代,皇帝是金字塔的顶端,拥有无上的权威。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一种人在帝制时代权力极大,甚至让皇帝都敬畏三分,那就是传说中的“顾命大臣”。
顾命大臣,是帝制的一个特殊补充机制。在皇帝传承的核心是血缘关系的情况下,顾命大臣的制度应运而生。这一制度的实行却充满了权力博弈与命运的无奈。
顾命大臣,多由皇帝最信任的近臣担任,最好外姓,以避免内部纷争。他们被指定为辅助年幼的皇帝,待皇帝成年后交回权柄。权力这东西一旦沾手,便难以割舍。顾命大臣的最终命运无非以下三种:
顺利交接,平稳着陆。这是顾命大臣最圆满的结局,如同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刘禅的组合。这样的例子凤毛麟角,几乎无法复制。
死后被反攻倒算。这是最普遍的结局。随着小皇帝的长大,对顾命大臣的专权行为愈发不满。一旦顾命大臣去世,皇帝亲政后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开始对顾命大臣进行反攻倒算。例如霍光、张居正等人,都为国家和皇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终仍难逃被反攻倒算的命运。
还活着就被宰了。顾命大臣权势滔天,有时即便想退,围绕在周边的人也容不得你退。如此一来,对皇权形成了威胁,最终可能被皇帝提前动手收回权力。例如刘宋开国皇帝的顾命大臣最终被杀。
除了以上三种结局,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顾命大臣最终取而代之,成为权臣。但这已经超出了顾命大臣的职责范围,因此不在此章的讨论之列。
在帝制时代,顾命大臣的命运与权力博弈紧密相连。他们身处高位,权力显赫,但最终的命运却往往悲惨。这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无奈。在漫长的帝制时代里,顾命大臣的命运始终与皇权紧密相连,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