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的朱元璋为何治国不如李世民?
在历史的洪流中,即便是权势显赫的人物,如驸马欧阳伦,一旦触犯法律,也难逃斩首的命运。洪武十八年,一场关于贪污税粮的风暴席卷朝廷,因此被处死的官员多如牛毛。朱元璋的铁腕治国,使政治清明,风气焕然一新。史书记载,那些奸邪之徒对他无不谈虎色变。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朱元璋苦心经营,明朝的“洪武之治”却没有达到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或唐初的“贞观之治”的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或许与朱元璋性格中的残忍猜疑、如麻有关。出身贫寒的他,曾做过乞丐和和尚,这使他心胸相对狭窄。战国时的范蠡曾言越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朱元璋亦是这类角色。
当天下底定,刀枪入库之后,那些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的文臣武将功成名就,位高权重。朱元璋担心他们功高震主,开始有计划地屠戮功臣。以宰相胡惟庸和蓝玉为例,他们怎么敢觊觎天子宝座?更何况他们在天下一统之后谋反,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朱元璋的屠杀不仅针对功臣,甚至他的亲侄朱文正、外甥也未能幸免。一时间,人人自危,连性命都难以保全,谁还敢为天子尽忠!
对于知识分子的防范,朱元璋也毫不松懈。他设立了特务机构来监视士人的举动。一位博士因一首诗中的字眼被特务报告给朱元璋,而遭到惊吓。国子祭酒宋讷因小事被特务监视并画下画像呈给朱元璋,让他大惊失色。这种对臣下的严密监控让人窒息。
当建文帝面对叔父的靖难兵起时,他束手无策,因为朱元璋屠戮过甚,连一个带兵的将帅都难以找到。如果朱元璋能赤诚相见,君臣一体,上下同心,那么“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或许能在明朝重现。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朱元璋的政策失误导致明朝未能达到“洪武之治”的辉煌。这一切不禁让人想起郑廷玉的词:“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臣谏,危时却要忠臣干。”明朝初年的政治格局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朱元璋的政策失误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