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圆明园浩劫中乘火打劫的中国人
历史的烟云,重温北京城的那段往事。王闿运的《圆明园词》中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卷:“敌兵未到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火。”这满含深情的词句背后,隐藏着一段深刻的历史。
那时,英法联军尚未踏入北京,而圆明园的命运已悄然改变。据王闿运的自注,夷人入京时,因见园中陈设华丽,反倒相戒弗入,担心因失物索偿而引起纷争。当夷人离去,贵族中的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人之名,纵火焚烧圆明园,随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
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不止王闿运一人。黄浚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对此也有记述。他赞同王闿运的观点,并引述了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作为佐证。日记中记载,八月二十四日,仅闻夷人焚毁园外官民房,尚未发生大规模。形势在第二天急转直下,盗贼遍地,城里的贵族、官僚、富人纷纷打点细软准备出逃。他们所惧怕的并非洋人,而是周围的穷满人、穷汉人。
这些暴民手持从圆明园抢来的古董、玉器,一群群地潜入城中,准备在洋人之后继续。八月二十七日的情况更是惊心动魄。圆明园被夷人劫掠后,奸民趁势而起,抢夺剩余物品,甚至动用车辆运输。皇家的珍贵秘宝被散播无遗,无一孑遗。
可见,在英法联军的枪炮之后,北京的暴民们掀起了更大规模的狂潮。据说,河里、沟里堆满了丢弃的坛坛罐罐。此后的几十年里,圆明园始终未能摆脱动荡的阴影。北京的老百姓,每逢动乱,或平时官兵有所疏忽,便会奔向海淀,拖着板车,从楠木、金砖到石块、瓦片,皇家的东西无一不被搬回家中。
这一历史事件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更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与野蛮。圆明园的命运,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缩影。如今,当我们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不禁会思考那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