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曾经向崇祯帝提出和谈的要求,崇祯帝为何拒绝?
你真的了解崇祯皇帝吗?奇闻网为你揭示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动荡的公元一六四四年,大明的军队已推进至山西,离京师仅一步之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紫禁城内的崇祯皇帝已是心神不宁。他虽然有心做一个中兴之主,但天赋和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五皇子的离世让他感受到大臣们的不忠,身边可信赖的人越来越少。
作为一国之君,崇祯皇帝的性格过于多疑和吝啬。在这危急关头,他竟然舍不得开放内库以作军饷,这也使得他的忠诚之士逐渐离他而去。李明睿是个例外,他建议皇帝趁李自成尚未完成包围圈之际,早日迁都南方。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但崇祯已无力实施。
崇祯皇帝也曾考虑过这个办法,他并不想被困死在北京。于是,他和大臣们商议让太子先赴南京筹备。朝堂上的大臣们已不再是过去的忠良之辈,他们自私自利,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南迁,坚持坚守北京,理由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崇祯皇帝是个极度重视面子的人,他为此一拖再拖。一个月过去,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攻破了居庸关,直达昌平。眼看着大明王朝即将覆灭,崇祯才下定决心去南京,但已晚了一步。京城已被李自成的大军团团包围,他想逃走已是难上加难。
李自成此时还心存仁慈,他提出和谈,要求并不贪心——只需西北自治,并支付百万两军饷,他便称臣帮助朝廷对抗外敌。尽管不确定李自成的真正目的,但至少能解京城之围,之后再图良策。这一提议被崇祯皇帝断然拒绝。
李自成因谈判破裂,发起对京城的攻击。崇祯皇帝试图伪装逃离,但均告失败。尤其令人心痛的是,在他最信任的朱纯臣守着的城门下,他仍未能逃脱。最终,这位孤独的统治者,在心腹的陪伴下,在煤山上结束了他的皇帝生涯。他遵循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祖训,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