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战争一直打了25年 既然谁也打不过谁,为什么不讲和
历史的脉络需要连贯地看待。北宋统一战争中的一块关键拼图便是北汉。那么,北汉的背后又是谁在支撑呢?答案指向了契丹。统一战争结束后,与契丹的冲突便悄然展开。北宋的一次军事行动,先下手为强,攻下北汉之后,未曾休整,便直接对契丹发起攻击。结果并不如愿,乘坐驴车撤退的北宋军队,甚至遭遇了箭伤。
接下来的六年,契丹的报复接连不断。无论是山前还是山后,契丹的军队都不断进攻,北宋则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尽管多次防守成功令契丹败走,但这种紧张状态一直持续到雍熙北伐。当时,宋朝倾全国之力主动发起进攻,但结果依旧是惨败。这样的结果,使得北宋必须更加小心地防备契丹的报复。而契丹的第一次报复,便是一场惨烈的歼灭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朝哪里有力量去经营河西呢?那为什么不去与契丹讲和呢?在那个时代,和平解决争端尚未成为主流。宋朝在此之前的经历,使其意识到只有通过实力较量才能取得一定的利益。直到经历了25年的战争磨砺,双方才逐渐明白,互相争斗只会两败俱伤,和平共处才是最佳的选择。
而在宋太宗的时期,宋朝意图收复幽云,而契丹则想要夺回关南地,双方陷入了僵持。尽管宋朝曾遭受两三次的重大损失,但其仍有与契丹抗衡的实力。契丹虽然也吃过几次亏,但总体上仍占据优势。讲和并非易事,因为即使你想要和平,契丹方面也可能不会同意。因为除了让宋朝损失一些兵力之外,契丹并没有从战争中获取其他利益。宋朝不顾契丹的反对,攻下了其小弟北汉,又拒绝满足其领土要求,这使得契丹即使想要讲和,也会提出过于苛刻的条件。
最终,双方在25年后的某一天恍然大悟,意识到持续的争斗不过是徒劳无功。于是,双方决定讲和,开始谈判,彼此在战争中疲惫不堪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对于契丹来说,好处能捞一点是一点,双方开始走向和平共处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