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土皮质甲胄 价值或超金缕玉衣
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六安战国墓南墓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经过紧张而有序的清理,外藏室的文物已近乎全部现身,只剩下少数被塌陷泥土掩埋的珍贵文物仍在努力挖掘中。这些文物中,包括数把古戈在内的兵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烙印。
虽然没有再现前一天青铜宝剑的辉煌,但现场的随葬品仍然吸引了无数目光。特别是陶器,其高仿水平堪比青铜器,令人叹为观止。南墓共出土了81件文物,其中鼎的数量尤为显著,共计15件。这些鼎有的呈陶质,有的呈铜质,每件都展示了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它们身上的饰纹、小鹿和其他兽形的造型,无不展现出古代工匠的巧思妙想。尤其是陶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其看似青铜鼎一般,连现场的考古人员也为这种工艺水平所惊叹。
除了这些大型器皿,还有一些看似普通的随葬品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比如一把看似竹子状的伞柱,它的主体似乎是木质的,光滑而有光泽的表面令人惊叹。考古工作者正努力分析伞的其他部件,以揭示其真实用途。初步判断,这把伞可能是用于车马队出行的实用伞,类似于古代的华盖。考古人员在积水中发现的一把神秘小铲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把金属小铲没有特征状的锈迹,让现场考古工作者一时无法确定它是青铜器还是铁器。
在南墓外藏室的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例如一些战国俑的头是陶质的,身子却是木质的,整个俑通过一个小扣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而在西侧出土的一些冥器也是分部件烧制后再进行组合的,这不禁让现场的一位考古工作人员笑着说:“看来墓主人喜欢组合家具!”整个发掘现场充满了对古代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每一件随葬品都似乎在讲述着它们自己的故事。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也揭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深入,这些古老的故事将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