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不服死刑判决
一、案件审理进程回顾
在2021年8月26日的一审判决中,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的故意罪、诈骗罪、买件罪作出了严厉的判决,判处其死刑。法院审理后认为,吴谢宇的犯罪手段残忍,主观恶性极深,尤其是其杀害母亲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人伦道德。面对法院的判决,吴谢宇当庭表示认罪认罚。他的辩护律师表示,吴谢宇情绪稳定,并明确表示将提起上诉。
时间的齿轮转到2023年5月19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审理了此案。在此期间,吴谢宇曾向亲属及受害者书写多封忏悔信。但遗憾的是,法院并未当庭宣布审判结果。截至2025年4月,我们尚未查询到二审的公开宣判信息。
再来看2024年1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了死刑判决并得以执行。吴谢宇的骨灰未被家属带回安葬,按照规定暂存于殡仪馆,保存期限最长为三年。
二、争议焦点
关于吴谢宇案,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他的精神状况与作案动机的认定。辩护方主张吴谢宇在作案时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其弑母的动机源于一种畸形的亲情关系和帮助母亲解脱的扭曲心理。检方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他们认为这些辩解只是吴谢宇逃避惩罚的借口,而且一审中并未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存在争议。
第二个争议焦点是量刑问题。超过70%的公众认为吴谢宇的罪行突破了人伦底线,犯罪预谋性强,社会影响恶劣,符合“罪行极其严重”的死刑标准。部分法学人士则提出应关注青少年心理干预,并强调在适用死刑时需严格遵循“少杀慎杀”的原则。吴谢宇的亲属也曾签署谅解书,请求对吴谢宇宽大处理。
三、案件影响深远
吴谢宇案因其涉及高智商犯罪、家庭悲剧等标签,引发了社会对死刑适用边界、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的广泛讨论。此案成为了情与法交织的公共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案也提醒我们,对于类似案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背后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在法律与人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