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的新年朝会是个怎样的场景?到底有多热闹
历朝历代,新年伊始,都会举行盛大的早朝大典,以示天子受百官祝贺。每年正旦,曙光未现,长安城已热闹非常。宰相、三司使等百官身着华服,以桦烛百炬拥马,方布象城,使得整个城市因百炬照耀而熠熠生辉。
杨巨源的《元旦呈李逢吉舍人》诗中描绘了朝贺队伍的庄严肃穆,以及节日氛围的浓厚。除了京城的官员,各地方官也会带着地方特产作为贡品,远赴京师参加元旦朝贺。唐帝国的繁荣昌盛使得元日朝会尤为盛大,不仅内外朝臣纷纷前来祝贺,各少数民族政权和附属国的统治者也会带着巨礼前来向唐皇帝贺正。
唐太宗的《正旦临朝》一诗展现了唐王朝的大国气派。元旦朝会的礼制非常严格,一切程序都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稍有差池即可能受到罚俸甚至贬官的惩罚。从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宣读贺表的职责往往由朝中德高望重的人担当。
朝贺结束后,皇帝会赐宴群臣,饮酒作诗以增雅兴。在唐代,诗歌尤为发达,节日民俗为文人墨客提供了竞技的舞台。历史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元日朝贺的应制诗,其中不乏君臣共饮椒柏酒的内容,这是民间风俗与宫廷礼俗互动的结果。
主流的应制诗描绘了元日朝会的隆重场面,辞藻华丽,多为歌颂帝王和粉饰太平之作。在元旦大会正式开始前,百官匆忙赶赴朝会,皇帝则代民祭天祈福,希望来年五谷丰登。随后,皇帝亲临大庆殿,气氛庄严肃穆,场面十分隆重。
《干安乐》奏响后,百官、各少数民族使节及藩属国使者向皇帝祝寿,献上贡品和地方特产。朝贺之礼结束后,皇帝设宴慰劳群臣,各国使节也在使馆设宴。次日,皇帝还会在御园内赐宴,并观看射箭比赛,优胜者会得到额外奖励。
由于政权混乱,某时期的正旦大会曾一度停滞。直至绍兴五年得以恢复,但国力衰微,朝会规模已无法与往昔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元旦朝会依然洋溢着喜庆和祥和的氛围,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