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衣冠禽兽竟然是个褒义词,是什么时候变成贬
在辞典和辞海中,"衣冠禽兽"一词,几乎是贬义的代名词。这一表述,可追溯到上海辞书出版社于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海》。那时,"衣冠禽兽"被比喻为品德败坏的人,人们常用这个词来讽刺那些虚有人类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的人。
很少有人知道,"衣冠禽兽"这个词在诞生之初,其实是充满敬仰和光辉的。明清时期,文官服饰上绣的是禽类图案,而武官的服饰上则饰有兽类图案。这种严格的规定反映了朝廷的等级制度,也展现了人们对文武官员的尊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衣冠禽兽"一词被赋予了极高的荣誉,因为它代表着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到了明末时期,由于宦官政治的影响,文武官员的行为逐渐失去底线,人们对他们的敬仰也逐渐消失。"衣冠禽兽"一词的贬义色彩逐渐凸显,人们开始用这个词来讽刺那些道德败坏、行为恶劣的官员。这些官员不仅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而且他们的行为甚至不如禽兽。
社会的语言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明朝中晚期,曾广受推崇的"衣冠禽兽",因为那些道德沦丧、行为卑劣的官员的恶劣行径,而逐渐堕落为"披着人皮的狼"。这一变化,就像明朝之前的"衣冠枭獍"。这里的"枭",是一种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恶鸟,"獍"则是传说中饥不择食、杀气腾腾的怪兽。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那些道德败坏的人。
明末文人陈汝元在《金莲记·构衅》中描述了这一社会现象,他写道:"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同样地,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也使用了这个词语,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这时的"衣冠禽兽",已经沦为道德败坏的象征,失去了原有的荣誉和尊重。
"衣冠禽兽"这个词的经历,反映了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虽然这个词现在几乎被用作贬义,但我们不能否认,它曾经是一个充满敬仰和尊重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