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坚持穿旧衣服,朱元璋夸赞,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
今天,奇闻网为我们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与张昶的故事,让我带你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那段历史。
当提及朱元璋,许多人首先联想到他大杀功臣的形象。在朱元璋的吴王时期,他的态度却是求贤若渴,不惜一切手段留住人才。这是一个心胸宽广的朱元璋,许多重要人才都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他的阵营,成为他最终夺取江山的关键。
元朝的户部尚书张昶,曾作为使者出使朱元璋。身为六部之一的老大,他无疑是个杰出的人才。朱元璋深知他的价值,尤其是在财务方面的专长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张昶却对朱元璋不屑一顾。他不仅认为朱元璋并非势力最大的一方,还觉得他只是一个凭借运气发家的泥腿子。最重要的是,张昶深受君臣之道的影响,对元朝忠心耿耿。
为了留住张昶,朱元璋不惜给他副宰相的职务,并以盛大的宴会和丰厚的赏赐款待他。张昶始终身穿旧衣,仿佛身在福中不知福。他的这种做法让朱元璋觉得他作风清廉,为人端正,对张昶更加信任。刘伯温却看穿了张昶的真实想法,他告诫朱元璋:“此人留不得。”
在编纂“大明律”的过程中,张昶与刘伯温在刑法问题上产生分歧。张昶主张重刑以应对乱世,而刘伯温则认为轻典刑能笼络民心,更有利于发展。当刘伯温上书朱元璋,劝他采用重刑法并揭露张昶为元朝守节的阴谋时,朱元璋开始转变态度。
在张昶生病期间,朱元璋前去探望,却意外发现了一封张昶私通元朝的书信。书信的背面写着“身在江南,心在塞北”,让朱元璋大怒。经过调查,朱元璋最终因认为张昶无法被教育而将其诛杀。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对张昶的评价自然不同。他信封“君臣大义”,对元朝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忠臣。在元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的背景下,他的这种忠心似乎有些助纣为虐的感觉。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朱元璋与张昶之间的纠葛,也揭示了忠诚与道义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