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一生动的诗句,如同一幅画卷,让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世界。这句诗,选自白居易的《卖炭翁》,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背景和深层的含义。
背景与出处
《卖炭翁》是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佳作。诗人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被宦官强征炭车的遭遇,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一角。在这首诗中,“宫市”的腐败与民间疾苦被无情地揭露出来。
诗句
在原句中,翩翩两骑何许人?原是黄衣使者白衫儿。他们手持文书,自称奉旨行事,回车转身,叱使牛只向北牵行。这不仅仅是对“宫市”制度的生动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深刻揭示。
“回车叱牛”这一动作,表现出官差的专横霸道。他们强行调转牛车方向,呵斥牛前行,是何等的威风凛凛。与此相比,卖炭翁的卑微无助显得尤为突出。而“牵向北”则暗示了权势的压迫,象征着百姓无法逃脱被剥削的命运。唐代长安的皇宫、官署位于城北,这个方向的选择,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
深层含义
白居易以现实主义的精神,用白描的手法,揭露了官府对百姓的残酷剥削。他用“半匹红绡一丈绫”与千余斤炭进行交换,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而“回车叱牛牵向北”,更是对“宫市”制度的无声控诉。诗人通过卖炭翁的个体悲剧,反映了中唐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诗,动作描写传神,如“回”“叱”“牵”三个动词的连贯使用,使得画面感极强,官吏的嚣张与老翁的无力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对比讽刺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老翁“衣正单”却“愿天寒”,以求炭价上涨,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炭被强征,这种对比使得诗的批判意味更为深刻。
“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白居易以冷峻的笔触,将统治者的贪婪与百姓的苦难浓缩于这一场景,展现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这句诗是整首诗中极具画面感和讽刺意味的一笔,成为反映社会不公的经典诗句。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