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称谓:古人为什么将60岁称为花甲之年
在古代,对于年龄的称谓有着独特的文雅表达,不像现代那样直接简单。每一个年龄段都被赋予了独特的雅称,其中,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为什么古人会将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呢?这其中有两个主要的说法。
我们来看看第一种说法。在古代,没有日历的时候,人们采用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计算历法。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组合起来,一轮完整的时间周期正好是六十年。其中,第一个组合是甲子和子丑,由于天干中的甲和地支中的子都是第一个,因此也称为一个甲子。由于干支的组合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这种组合也被形象地称为花甲。随着岁月的流转,六十年一个花甲的轮回,花甲也因此成为了六十岁的代名词。
接下来是第二种说法,它与人体的生理机能有关。人们发现在指甲根部,常常会出现一道道白色的痕迹。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衰老,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身体的代谢机能开始下降,这些指甲上的白痕也会逐渐消失。六十岁也被形象地称为“花甲之年”。
对于这两种说法,我更倾向于第一种。毕竟第一种说法是基于客观存在的历法来解释的,更加具有说服力。而第二种说法虽然涉及到人体的生理变化,但其中的主观因素较多,因为不同的人身体状况各异,指甲上的白痕并非所有人都会在六十岁时消失。有的人可能身体强健,六十岁时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指甲上的白痕依然存在;而有的人可能因种种原因,未到六十岁,指甲盖上的白痕就已经消退。第二种说法虽然富有象征意义,但在科学性和普适性上还有待商榷。
“花甲之年”这一称谓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独特计算方式,也折射出人们对生命旅程的深刻理解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