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官后的苏轼,人生遭遇官场失意,然而他却以豁达的心态逐渐领略生活的美好。他开始沉浸在美食的研究中,吟诗作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首《行香子》中的“浮名浮利,虚苦劳神”,透露出他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他感叹时光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却难得人亲。但他依旧乐观地称自己为闲人,享受生活的天真乐趣。那么,苏轼口中的闲人究竟是何意呢?
苏轼自称闲人,其实是一种自嘲与解嘲。作为一位仕途坎坷的文人官员,他在精神上寻求解脱,视自己为闲人。他的命运坎坷,一心报国却遭遇贬官,被朝廷流放黄州团练副使。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一切。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结尾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正是他对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苏轼的才华和济世之才让他对政治改革有着自己的见解,然而却因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他自称的闲人,其实包含着三层意思。他才华横溢却报国无门,空留遗憾,觉得自己是个闲人。他寓意自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内心有闲情雅致,不为俗务所累,是个雅人。虽然被流放软禁加监视,但他远离了官场和名利争夺,以闲人自居,表达了自己心境的高洁。
苏轼的性格决定了他随遇而安的态度。他既是一个心胸阔达的闲人,又是一个寄情山水、舒展胸襟的人。这种心境让他得以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豁达,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他的闲人境界不仅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上,更体现在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把握和追求上。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才华和机遇,更在于他的心态和境界。
苏轼自称的闲人并非真正的无所事事之人,而是一种心境和境界的体现。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一切。这种境界让他得以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豁达,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和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