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帝后为何放弃蜀国去进攻强大一些的吴国呢?
在洛阳的曹操辞世后,其子曹丕继位,自公元220年至226年执掌大权。在这七载春秋里,曹丕持续对东吴发起攻击,三次挥兵南下。面对失去荆州、麦城失守后的蜀国,尽管实力大损,却奇迹般地安如泰山。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曹丕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反击。公元221年7月,为了关羽的血仇,他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征伐东吴,志在重夺荆州。他对荆州的重视在隆中已分析得再清楚不过:“取荆取益,而得天下。”足以看出荆州在他心中的分量。刘备亦是不遗余力,派遣吴班、冯席两位将领率四万人先头攻击。为了防止曹丕的突袭,他还驻守夷陵。面对蜀国的猛烈攻势,曹丕迅速做出反应,选择反击,特派军队迎击蜀军。
此刻的刘备已被求胜之欲冲昏头脑,面对吴国的撤退和坚守,他仍一意孤行,勇往直前,忽视了战略形势的变化。不久,蜀军的气势便消磨殆尽。陆逊抓住了时机,对蜀军发起反攻,不仅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更将蜀军打得溃不成军,迫使刘备逃往白帝城。孙权在夷陵大战前与曹丕修好,送礼祝贺曹丕称帝,曹丕欣然接受孙权的归顺,并封其为“吴王”。
孙权的归顺之心人人皆知并非真心实意。曹丕在接受称臣时,明确要求孙权的长子作为人质。孙权自然不愿,于是模棱两可地拖延。曹丕以此为借口攻打吴国。而对于蜀国,尽管实力单薄,曹丕却始终不敢轻易出兵。
诸葛亮的智谋与在此的镇守,无疑是蜀国的定海神针。曹操生前多次伐蜀,虽派出了大将,却未能攻克,还损失了一名大将。这些教训让曹丕对蜀国心生敬畏。更何况,蜀国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若贸然出兵,恐怕会陷入对方的陷阱,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东吴则不同,从汉江到淮南,一路无阻,粮草无忧,可直取东吴。曹丕对蜀汉采取的是守势策略,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