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箭后为什么站在原地等待救援 实际证明古人并不是傻子
对于古代中箭的奥秘,奇闻网小编带你相关历史,为你揭示其中的细节。
在遥远的古代,当时火器尚未问世,弓作为远程攻击的唯一武器,备受青睐。早在战国时期,弓便被尊为“兵器之首”。每当我们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看到弓箭手精湛的箭术,都不禁惊叹他们的深厚功力。
回溯历史长河,我国最早的弓箭可追溯到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商朝时期,青铜铸成的青铜镞开始被正式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棱式镞逐渐盛行,为了节约铜材,铁制弓箭应运而生。
原始的箭杆大多由竹或木制成,然而这样的箭飞行速度较慢。于是,人们在箭的尾部装上羽毛以增加其稳定性。《考工记》中已有相关记载。早期的羽毛质量不佳,直到庆历四年(1044),因优质羽毛供应不足,人们发明了风羽毛箭。
古代的弓箭技术远不及现代精密,材质也不是石墨烯、合金等高科技材料。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能射至百米以上已属不易。影视剧中一箭射落敌马的场景,更多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并无实际依据。
为了提升箭的杀伤力,后汉耿恭发明了“毒箭”。《三国演义》中就有攻城中毒箭的记载。一旦毒箭入体,毒素会随血液流通,剧烈运动会让毒素发作更快,基本上离死亡不远了。
在战场上,士兵们一旦中箭,尤其是不知道是否为毒箭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原地等待救援。即使是普通箭头,强行行动也会撕裂伤口。春秋时期流行的三棱式镞,一旦入体,无法拔出,只能让其留在体内。
关羽“刮骨治毒”的故事广为人知。他在攻打樊城时,被曹仁的弓手乱箭射中右臂,由于箭上有毒,他不得不请医自行开刀,刮去染毒部分。普通士兵难以享受这样的医疗救治,中箭后只能尽量保持静止,延缓毒性发作,等待救援或寻找其他生存机会。他们即使暂时未死,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趴地上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