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提升保护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并提升其保护水平?这需要我们多维度协同推进,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和实践。
一、强化法治保障,筑牢保护底线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必须首先强化法治保障,筑牢保护底线。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并新增了一系列制度,如“先调查、后建设”和“先考古、后出让”等,以确保文物安全。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推动文物修复,对盗掘等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了有效的震慑效应。各地也需要细化法规,建立文物部门与公检法的联动机制,构建全方位的“预防-打击-修复”保护网络。
二、科技赋能保护,创新活化路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可以利用先进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力。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公众在线展览和分享文物资源。全国文物普查与遥感、GIS等技术的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勘定地下文物边界。山东的新发现文物数量居全国首位,展示了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智慧管理应用如文物档案中心和监测中心的建设,也提升了保护的精准度。
三、深化活化利用,释放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注重保存,更要注重活化利用。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业,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和研学路线。例如,三星堆遗址的国际推广计划提升了其知名度,并推动了体验基地的建设。博物馆功能的拓展也是重要方向,鼓励馆际文物借用、交换,支持“大馆带小馆”模式,促进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国际交流合作也是释放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推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
四、凝聚社会共识,构建共治格局
为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我们需要凝聚社会共识。通过普查宣传、普法活动等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形成“主导+社会协同”的保护氛围。专业人才培养也是关键,加强文物保护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升调查、修复、管理等专业化水平。通过支持非遗与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等空间的融合,开发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文旅产品,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通过强化法治保障、科技赋能保护、深化活化利用和凝聚社会共识等多方面的措施,我们将能够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动态平衡,为文化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