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时候,忽略了一点,导致最后的失败
你是否曾在观看《三国演义》时,为其中的战争场景而深深吸引,尤其是那些带兵打仗的片段?你是否曾为诸葛亮在战争中的粮草问题而疑惑不解?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何却始终无法解决粮草的问题呢?难道他无法洞察粮草的重要性吗?显然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历史的记载给我们揭示了一些原因。蜀汉在军事上的伟大成就,与其背后一套复杂的军事体制有关。这是一个军事优先的制度,军队长期打仗,需要供养大量的军队和官员。全国人口仅有一百万,军队却常年需要十万的规模。这无疑给蜀汉的粮草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西川蜀道难行,运粮成本高昂,即使有什么木流牛马之类的神奇发明,也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因为粮草无法及时运到前线,诸葛亮的智谋也难以施展。那么,为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并没有频繁出现缺粮的情况呢?这其实与当时的制度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只要有男性,就要准备去打仗。在战争期间,他们可以放下农事投入到战争中。这样的制度使得国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大量士兵,同时也保证了农事生产的稳定进行。以韩国为例,虽然国家小,但一旦有战事,全民皆兵,能够迅速集结三十万军队。而这三十万军队并不是脱离生产的职业军人,他们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会回家种地。一旦战争爆发,他们便化身战士,全民参与战争。而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战争则有所不同,士兵已经脱离农事生产,只负责打仗。相比之下,战国时期的士兵更为辛苦,因为他们不仅要战斗,还要负责耕种。这样的差异导致了粮草供应的巨大差异。在全民皆兵的制度下,粮食供应更为稳定。而在蜀汉的军事优先体制下,粮草问题成为了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应简单质疑诸葛亮的智谋,而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差异。粮草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整个国家的制度和体制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