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商鞅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奇闻网今天带大家一竟,一起了解这一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并非一开始就重农抑商。相反,早在商部落时期,他们便以擅长经商而闻名,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并在汤的领导下建立了强大的商朝,创造了辉煌的青铜器文明。正是因为商族人善于经商,后世便把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灭亡后,虽然朝代更迭,但商业活动并未受到抑制。《周书》中却明确提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要性,认为这三种产业都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这一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对于社会的掌控力度相对较弱,因此商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商业的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商鞅变法的重要目标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对社会的掌控能力和资源夺取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商鞅大力发展农业,并通过户籍政策、连坐制度等举措限制百姓的流动自由,以便更好地征兵和收税。
重农的本质是“固农”,即稳固农业基础。商鞅认为,发展农业有助于君王统治,因为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劳作,难以实现阶层跨越,只能通过立战功或增加人口数量来获得封爵。这样,农民对君王的依附性增强,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
那么,为什么要“抑商”呢?商鞅指出,商业利润高于农业,容易导致农业人口流向商业,从而逃避农耕和作战。更严重的是,商业的交换原则可能会深入人心,动摇封建专制的基础——人身依附关系。这对于以战争机器为特点的秦朝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有所调整,但这一政策作为国策被固定下来。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也是出于对商业繁荣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担忧。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