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被百姓资助呢?
曾国藩,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他的形象完全根植于中国古代道统之上。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积累的声望虽然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威名,但同时也引来众多敌视。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从湖南到湖北、江西、安徽、江苏,顺江东下的过程中,却得到了各地军粮和物资的援助。这一切,都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有关。太平军的捣毁神像和孔庙的行为,在中国人眼中,无疑是对传统信仰的亵渎。曾国藩挥起的大旗,实则代表着中国道统的尊严。
这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儒将,始终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他创建湘军的初衷,便是为了保卫儒学和朝廷。当他起兵时,发布的檄文便是保卫儒学的旗帜。面对太平军以西方手段打压孔孟文化的行为,曾国藩作为孔孟之道的传承者,无法忍受。他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共同对抗太平军,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一生的追求,只是成为中兴之臣,拜将封侯,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在剿灭太平军的后期,英法等列强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站在了清朝一边。由于上海地区有洋人军队的配合,李鸿章也借此机会因“媚洋固宠”而飞黄腾达。如果曾国藩有造反之心,那么英法等列强的枪口很可能就会对准他。在当时,军队普遍对洋人心存畏惧,湘军与洋人的对抗,并没有太大的胜算。
众所周知,洋人欺辱满清的事迹数不胜数,曾国藩明白想要强国必须掌握强大的军事力量。太平天国成为了湘军的磨刀石,造船造炮的过程中,曾国藩的决心可见一斑。尽管湘军再如何强大,也无法拯救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清王朝。清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而曾国藩能做的,只是尽力保证大清王朝的安危,同时保留自己贤臣的名号。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始终坚守儒家道德,致力于保卫中国传统文化和朝廷。他的形象完全建立在中国古代道统的基础上,他的事迹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人铭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