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白银是硬通货 西方为什么会是黄金
在古代货币体系中,黄金与白银的角色变迁引人深思。很多人误以为古代西方主要流通黄金,而中国则主要流通白银,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历史真相。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黄金作为货币的使用在中西方都极为普遍。在我国,黄金作为法定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和西汉时期。特别是在西汉时代,黄金的用量之大、形态之多样堪称空前。那时的黄金,常被制成饼状、麟趾或马蹄的形状,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储藏、赏赐、赎罪等。价格则随郡县内的平价黄金进行换算,每年的价格都会有所波动。
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从西汉开始,黄金开始大量外流。这其中,西域商路的畅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是主要原因。随着汉唐时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繁荣,东西方黄金和白银的流通格局发生了改变。西域商人看到东西方货币价值的差异,纷纷在中国将白银换成黄金,再到罗马将黄金换成白银,导致了黄金与白银的两极分化。丝绸之路此时仿佛变成了黄金白银的兑换之路。
到了王莽时期,币制改革成为搜刮民间黄金的手段。王莽甚至用一两多的铜就可以强行收兑百姓一斤的黄金。这导致了民间黄金使用量的减少,开启了黄金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低迷时期。在唐朝的繁荣时期,黄金的使用得到了恢复和增强。对外贸易中,黄金和白银成为了主要的支付手段。而白银也逐渐开始作为流通货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黄金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但在民间小规模的流通中仍然持续存在。而在宋朝和清朝,白银更是取代了黄金,成为了主流的硬通货。这两个朝代都曾出现过年收入高达亿两白银的壮举。这一切都说明了货币体系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黄金与白银的角色不断变换,与贸易、政治、文化等多个因素紧密相关。今天我们对古代货币体系的理解,需要基于真实的历史研究,而不是简单的误解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