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有没有身份证?他们是如何证明自己身份的呢

考古学 2025-04-03 18:25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其实是一种名叫“符”的小物件,通常由木头或金属制成。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身份证”——鱼符,它的形状像鱼,分为左右两片,上面还带有小孔,方便系挂。

鱼符是官员特有的身份标识,普通百姓并没有这份荣耀。鱼符上刻有名、官职、衙门等信息,其材质根据官职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亲王和三品以上的高官使用金质鱼符,五品以上的官员则用银质鱼符,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使用铜质鱼符。为了妥善保管鱼符,朝廷还为官员特制了装鱼符的“鱼袋”,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

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符逐渐演变,到了某个时期,它变成了龟符,后来又相继变成龙符、麟符。除了证明身份外,它的功能也逐渐增加,甚至能够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到了明朝,官员们不再使用金属符,而是改用了牙牌。牙牌材质多样,包括象牙、兽骨、木材等,形状细长如笏板,所记载的信息详细程度堪比如今的超大号名片。由于牙牌常常挂在腰间,因此也被称为“腰牌”。身份证的用途也开始从官场向社会推广,一些富户也开始携带腰牌。

到了清朝,腰牌所承载的信息量更是大增,甚至有的还会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征,以防止被冒用。官员们还多了一个证明身份的物品——顶子,也叫帽珠。这与清朝的服饰制度息息相关。帽珠的材质有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不同材质的帽珠区分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普通的百姓没有顶子,只能用绸缎在头上打个简单的帽结。为了提升身份地位,一些富户甚至会选择花钱“购买”顶子,于是有了“买顶子”的称谓。

可以说,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身份证”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